由于受到開采水平階段高度和同時生產水平數的限制,一般需沿傾斜將煤田劃分為深淺不同的井田。如三號礦區南部的七井井田與六井井田、四井井田,蛟河煤礦的奶子山立井與六井,一號礦區的四井井田與九井井田、一井井田與三井井田,都是按深淺不同劃分的井田。
為了盡量減少一個礦井內的巷道布置形式及采煤方法,一般需將產狀不同的區域分別劃分為幾個井田。如HY礦區北部為一向斜,屬于傾斜~急傾斜煤層,中部為一單斜,屬于傾斜煤層,分別劃分為一井與二井;圓振動篩可以在制粉設備中使用。中西部為一寬緩背斜,劃歸三井,。然后根據地質構造的特點,將大槽區進一步劃分為四對年產210~400萬噸的特大型礦井,將小槽區劃分為七對中型礦井。
煤層生產能力高、儲量多而且集中的區域一般適合于建設大型或特大型礦井,煤層生產能力低、儲量少而分散的區域一般適合于建設中小型礦井。根據儲量的分布情況即可考慮井田的劃分。例如,一號礦區根據平均厚度達8米的“大槽”煤的分布,首先劃分了兩個大區,即煤層厚且儲量多的大槽區和煤層薄且儲量少的小槽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