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磨機實踐中都是采用實驗法和比較法,即依據類似生產條件的磨礦機生產指標,結合磨礦機的規格和型式、礦石的性質及數量等情況加以校正,來確定磨機的生產率。這樣大大影響了人們對球磨機的研究進度。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我國的球磨機仍是五十年代的水平了,因此,要從磨機的介質運動,特別是鋼球的運動入手,完善球磨機介質理論的研究,才能從根本上使球磨機工作效率最大化。現有的資料表明,人們對于球磨機的研究,大多是針對鋼球運動動能學、磨機功率消耗、磨機負荷檢測與控制、磨碎機理、磨礦過程自動控制等方面建立數學模型,進行研究改進。但至今,還沒有研究出把諸多影響因素都包括在內的數學模型。其主要原因還是球磨過程的復雜性以及影響球磨機因素的隨機性。
球磨機的磨礦過程是由鋼球的運動完成的,因此,研究球磨機介質工作理論,首先要對鋼球的運動規律進行研究,而傳統的理論是建立在一定假設基礎之上的,只是在一般的情況下,填充率在一定范圍內時才相符合,隨著超臨速磨礦和如今對磨礦作業要求的提高,對球磨介質運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同時,由于影響介球磨質運動形態的因素很多,而其中的一些因素在生產中變化頻繁,對磨機介質工作理論的研究還不夠,實踐中對球磨機的裝球與補給等工作均是以現有的經驗公式為依據,或者完全憑經驗,很難有效的提高磨碎效率。